113307000025927169/2011-03087
中共金华市教育局委员会金华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和《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总结》的通知
金华市教育局
2011-11-01
主动公开
中共金华市教育局委员会金华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和《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总结》的通知
朗读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直属单位(学校):
现将《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将《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总结》一并印发。
二○○七年二月六日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科学和谐理念促进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优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社区(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努力加快教育强市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快教育强市建设
以和谐理念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扎实实施《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的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
加强教育决策的科学研究,创造一个教育内部发展与教育外部发展协调一致、城市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统筹均衡、教育整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融洽协调的优良环境。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团结和谐干在实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为主要内容,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年度工作实行评优制度。
积极做好教育强县、强镇创建的指导工作。指导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磐安县创建省教育强县工作,不断提高区域教育整体水平。
二、切实加大内涵提升的力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精神,加大依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力度,把重点放在监督、检查、整治和处理一批顶风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
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交流和研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在课程实施、制度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和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总体要求,坚持重实践、重过程的原则,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倡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重视知识、重视能力,更重视思想品德,把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作为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
不断改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保证学生的休息和文体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指导县(市、区)做好所属初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评价工作,公布一批金华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力度。试行中小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制度;重视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各地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对初中学校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后25%的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和规范办学行为。
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对市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进行调整;继续探索重点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政策。
继续开展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整体提升的原则,倡导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继续规范有偿家教,对学习有困难、心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切实维护教师和教育的形象。
继续开展对公务员及有关部门、待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断提高应用普通话水平。争取通过省对我市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评估。
三、切实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加快实施《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和教科研工作,探索实施对具有较大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公派园长制度。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力度,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整体水平。
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工作。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的学籍管理,全面实行学籍管理电子化,认真抓好"小升初"入学的对接和管理。分解并落实年度控辍目标,年内组织一次控辍工作的专项督查活动。尤其要做细做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工作,确保所有外来务工人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保证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积极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确保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9%左右。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专用设施设备配置,开展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的创建活动。
整合市区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调整市区学校布局,共建共享名优教师资源和优质教育设施设备。着力打造全新高中教育格局,提升市区高中核心发展力。开展省等级重点中学年度视导和创建工作,做大做强优质高中品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宣传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将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加强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与实训环节教育,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全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机制,提高职教创新能力。
继续重视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完成4600名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劳动力人口的30%以上,力争5所乡镇成技校升格为省级示范性成技校;努力在50%的乡镇、街道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面城镇街道达60%,农村乡镇达50%;职工教育培训面达到职业总数的40%以上。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第二轮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启动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积极做好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和浙江影视职业学院的筹建工作,认真抓好金华电大扩建工程。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努力构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民办教育的发展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时将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切实推进"四项工程"和"六项行动计划",确保"民心工程"惠及更广大群众
坚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镇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制度,开展定学校、定教师、定项目的全方位帮扶与合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抓紧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 保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到位;2007年是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的关键一年,争取所有食宿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确保60%的项目竣工;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
继续抓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创建标准化学校85所。
组织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等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和教育质量。
制定《金华市推进"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明确职责,制定措施,落实经费配套。加大创建指导力度,制定2007年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创建计划,加强专业和基地统筹布局。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促进作用,组织督学对县(市、区)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要统筹好城市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工作,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五、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加强对课题成果的推广等有效途径,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中心,以名师名校长培训为重点,以完善的学分规定为关键,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实行学历进修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的执教能力。
加强对成省教育厅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研究课题。
建立金华市教师培训网站,利用网络做好新课程下的全员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将主要的精力用于精品课程培训,重点培训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改革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教师教育平台,促进教师教育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三网"沟通。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师德,培养广大教师的爱满天下情怀和爱岗敬业精神,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全而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学校用工制度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学校劳动用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考核制度,在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中,严格审查支教经历和成效,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
逐步提高全市教师队伍的学历,力争到2010年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2007年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提高2.4%,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提高3.6%,高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提高0.6%。
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
深入开展普及科学知识、普及法律知识"双普"活动和文明礼仪系列实践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稳步推进市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试点工作。充分开发和利用试点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为辖区内的百姓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环境。
全面抓好中小学安全工作,从强化管理、强化责任、强化制度和强化教育入手,以创建"和谐校园"为载体,突出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健全学校应急预案、加强学生接送车安全管理和解决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安全隐患等四项重点工作,努力增强校园安全防范的技术保障条件,广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教育,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指导少年儿童自护自救。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的督查,及时排除可能威胁安全稳定的隐患,避免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努力把每一所中小学校建设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为教师执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着力点,推进党内和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直属单位(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分解、责任检查、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单位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规范和深化教代会制度,推行以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履行教代会审议通过权。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继续做好国防教育、老干部、档案、人口与计划生育、创建、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06年度全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系统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为主题,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努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教育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 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建成了学前教育资源网络,6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复评。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9%,巩固率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7.6%,三残儿童入学率99.5%。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95.3%,市区达96.54%,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全市达69.34%,市区达78.25%, 2006年全市中职招生29453人,普高招生29264人,普职比达到1:1,市区普职比达1:1.01,高中段教育更趋协调发展。2006年高考,全市普通高校上线人数25802人,占全省10.5%;全市录取24468人,占全省的9.95%。
创建省教育强镇13个,市教育强镇4个,14个评估已满两年的省市教育强镇通过复查。8所学校分别通过了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的评估,其中新增省等级重点中学2所。
全市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稳步提高,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全日制在校生达55500人。市属高校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效果显著,在设备条件、科研成果、资金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所建树。高校奖、贷、助、补、减助学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市政府奖学金资助市属高校品学兼优贫困学生550名,资助金额达70万元。发放高校学生助学贷款1272万元。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正式落户金华。市政府规划土地1000亩用于校园建设,大昌集团筹措建设经费,上海财经大学负责落实教育计划和进行教育管理,并以浙师大行知学院名义招生录取了第一批新生276名。
积极推进民办教育,探索劳动力培训模式。总结形成了后备劳动力培训的初步模式:普职成联手,分专业培训,论优势定点,为今后培育新农民工作奠定了基础。对民办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为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服务。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
拟定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金华市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具体目标,从宏观上指导"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制定了《市区中职学校专业规划布局的指导意见》,统筹市区省级以上重点职校专业发展,引导学校走集约办学之路,逐步形成示范专业、骨干专业、一般专业集群的发展梯队,建构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加大示范专业和基地创建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全市今年建成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个。
认真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市共撤并初中8所,撤并小学79所,进一步改变了布局不合理、力量分散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使教育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和合理配置。
以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与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加大教育政策、经费向农村教育的倾斜,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足额落实"四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资助家庭贫困学生172278人次,资助金额3575.01万元;54260名学生享受营养餐,总计投入经费790.99万元;全市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13305.06万元,竣工项目125个,竣工面积147591平方米,正在施工面积124457平方米,新征土地1121亩;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16089人,支出培训经费1452.1万元。2006年全市共有77所学校被评为省标准化学校,其中Ⅰ类12所,Ⅱ类11所,Ⅲ类54所。全市2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5所学校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免费金额4806.9万元,惠及学生451827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下降幅度为10.4%,农民子女教育成本呈下降趋势。
金华市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是我市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心工程。收到社会各界定向捐赠740万元,意向捐赠185万元,资助贫困中小学生23.8万元。
三、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初中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对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置、课程设施、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学生作业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作了宣传,加强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召开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从最后一位学生抓起",进一步促进了新形势下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2006年,我们组织全市中小学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共组织检查组68个,抽调检查人员246人,检查学校511所。全市共接受教育收费投诉40件,经查实有违规情况1件,涉及违规金额85600元,全部清退处理。11月16日顺利通过全省教育收费检查组的检查。我们组织评选表彰第四批"收费规范学校"170所。全市已经有307所学校获得"收费规范学校"荣誉。
举办了全市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开展市区中小学五项智能(技能)广场文化展示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东阳市和婺城区分别成为国家、省级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验区,其中东阳市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义乌市的《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全国特等奖。公布了首批金华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8所,巩固并扩大了素质教育成果。
组织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四项工程"和学校体艺卫工作专项督导,印发了《关于2005年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和实施"四项工程"专项督导检查情况的通报》。
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参加素质提升培训中小学教师已达15377人,送培骨干校长17人,送培省级骨干教师63人,送培市级骨干教师830人。
重点组织两类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一是高中教师新课改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面开展高中新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名师名校长培训;共组织两次名师名校长培训,25名市级名校长培养人选赴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50名小学名师培养人选赴山东师范大学学习。
全市21名教师被评为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壮大了我市特级教师队伍。2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坛新秀;评审出金华市第八届教坛新秀73名,市直教坛新秀22名。全市9名教师被授予金华市拔尖人才。顺利完成两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深化学校的人事改革。本着按需设岗、科学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职评工作的导向作用,全市共召开6次评审会议。拟订了《金华市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后管理暂行办法》。
五、教育改革有了新突破,教育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市区高中段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得到理顺。自8月24日起市教育局正式对原区属的汤溪高级中学、罗埠高级中学、白龙桥高级中学、女子中学、艾青中学、孝顺高级中学和曹宅高级中学等7所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行使管理权。
充分发挥我局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牵头单位的作用,制定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农村综合改革3个试点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进行了审核,形成《金华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初稿,并报市政府审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按计划顺利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册制度在全市推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区实行了以"各初中学校和三个区占后25%和10%学生的比例"为重要指标的初中教育评价改革。
主办金华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巡回报告会,在全市共设十八场,历时十二天,全市有24700名家长聆听了报告。成功举办了以"唱响主流旋律、体现先进理念、聚集课程改革、展示科学实践"为主题的金华市首届普通高中校长论坛。组织了暑期大型名师义教义诊公益活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从中获益。
举办了全省第九届"推普周"活动开幕式,进一步带动了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收到了良好成效;举行了金华市第五届中职师生技能比武活动,展现了职校师生的风采和职业教育的魅力。
闽浙赣皖四省九地首届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金华举行。来自闽浙赣皖四省九市各县(市)的局长、学校代表和中国记协等新闻媒体,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四省九市共同签署了《闽浙赣皖九市区域教育合作协议》,为以后区域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更大区域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动力。
金师附小被列为第一批"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全省教育系统首家挂牌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落户义乌,为外国留学生的校外学习提供了平台。金华市启明学校的张国军、金明俊在8月份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一金四银,历史性地突破了金华在全国性的特奥比赛中金牌零的记录,张国军获得全国优秀运动员荣誉称号。
认真实施新修订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公布了2005年各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表彰了考核先进的义乌市、武义县、磐安县、永康市等4个县(市)。改进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公报发布方法,精选16个主要反映县(市、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指标,提高了发布成效。
六、优化服务效能,行风建设进一步强化
贯彻市委关于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有关精神,制定《金华市教育局业、重大投资项目主要负责人子女提供便利的意见。外来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政策,今年重庆一民工子女考入金华一中就读,此项政策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赞许。
"三城联创"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的工作重点,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宣传,为创建造势,和金华日报社、团市委共同发起"市区小学生学种花草迎创卫活动"。
重视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局直属单位今年有12家单位顺利通过市文明单位复评,另有金华市招生办、孝顺中学被新命名为"金华市文明单位",至此,已有64%局直属单位(学校)获 得"金华市文明单位"以上荣誉称号。
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高度重视、积极调研、诚意沟通、认真答复,全年共办理议案、提案88件。今年6月,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五届人大第九次常委会汇报教育强市的创建情况。会后对审议意见逐条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策略,并积极组织实施。
进一步健全安全机制,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制定了安全工作应急预案。4月中旬和12月初,组织人员对直属学校和开发区学校的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和学生宿舍、实验室、食堂、消防设备、火灾隐患、学生接送车等进行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并对各县(市、区)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抽查。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从10月1日起,我市中小学生接送车辆统一启用由省公安厅制作的"学生接送车"标志牌。认真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认真构建教育系统惩防体系,拟订了《金华市教育局2006-2007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的通知》。编印廉政文化地方课程教材《近廉远耻趋荣避辱》,已正式出版并发放10万册到中小学学生手中,这在全省属首创。
一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全市教育工作创下了新的业绩: 2006年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中,我市取得了全省第一的佳绩,且一、二、三等奖个数均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浙江省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浙江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金华市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金华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优秀、金华市"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2002-2006年金华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金华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金华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