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高中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实践、整合构建了学校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模型,旨在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为高中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学校将环境、课程、实施等要素融为一体,以项目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及人工智能教育。在过程中,学校建设了“三大专业教室”和“一个创客中心”,总结、编写了人工智能项目读本,提炼出学生培养的“三级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环境落后、课程缺少、实施困难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建设的问题。 整合环境和硬件设备,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环境” 人工智能教育需要载体,学校根据现状,整合教学空间和设备,建设“三级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共800平方左右空间。 建设信息科技专业教室,升级学科环境:2023年建成面向新课程的信息科学专业教室,包含“信息系统专业教室”和“物联网专业教室”,配置了人工智能套件和智慧农场沙盘,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人工智能的基础实践,感受信息系统的流程。 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教室,普惠学生:2023年,建设符合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开放式专业教室,配置了专业人工智能实验箱、ROS机器人、带开发接口的机器人、机械臂及智慧城市沙盘,提供学生人工智能普惠体验和专业学习。 建设尖峰创客空间,开展创新教育:学校在2017年建设了尖峰创客空间,承担创新教育的主体任务。配置了丰富的创客套件、软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套件,每年组织科创兴趣小组开展创客活动。 探索高中人工智能教育 构建“项目课程实施体系” 人工智能教育由于受到环境、设备、课程、实施等要素的影响开展困难。特别是课程的开设和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生学习空间、场地环境和课程实施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体两翼”课程实施结构,形成金字塔形人才培养形态。在“一体两翼”课程实施结构中,一体以学生素养发展为目标,两翼指三级课程架构和学生活动空间结合的三级架构的培养机制。 “一体两翼”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及实施结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为主要内容,面向所有学生,在学科机房专业教室中开展;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以人工智能专业教室的设备和内容为载体,面向有兴趣、有专业需求的学生;人工智能项目课程面向人工智能社团学生展开创客活动。 项目沉淀开发课程:经过实践,学校将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意作品根据实际需求沉淀、固化为课程,一方面解决了课程的校本化问题,另一方面将优秀的学生创意项目吸收优化形成学科文化与传承,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 实践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方案 开发“项目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学校依托项目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逐步实践”四链”教学模型,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范式,取得了丰厚成果。项目式学习“四链”教学模型,包括四条主线:项目情景链、知识链、问题链、核心素养链。以真实项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需求,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并产生新的项目需求,在项目求精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在不断地螺旋式上升中实现素养养成,培养工程思维。 推进区域人工智能教育 创建品牌 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校际协同”“校企协同”“发展协同”,将优秀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请进来、推出去”,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