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童年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

日期:2024-04-22 14:11:56 来源:​浦江县郑家坞镇中心小学 作者:​谢达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对拟入选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予以公示,浦江县光荣上榜。

       近年来,浦江县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将提升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融入校园内外,依据“双减”政策要求成立“大科学”工作小组,区域推进‘一校一品’教育评价,利用教共体优势一体化配备软硬件资源,搭建互动空间,挖掘特色课程,打造各类社团,走进科学场馆,多渠道全方位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热爱科学研究的青少年群体,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


       一、共建共赢 致力城乡教育共富


       4月初,浦江县浦阳一小教育集团4月工作谋划推进会在浦阳一小月泉校区召开,教育集团各校区校长、分管教育副校长、教导主任齐聚一堂,围绕“课后服务”和“互联共享”主题,共同探索教育质量提升新思路、新举措。

       “‘微+实验室’,旨在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在家做实验和探究,制作实验台账,展示实验成果;而教师可以通过‘云’指导引领与帮扶,同时积极发动家长踊跃参与,家校社协作建构学习共同体……在核心校浦阳一小和成员校郑家坞中小试行一学期后,现在基本形成了一门要素齐全、课时充足、质量达标的拓展课程。”核心校校长张立亭向各成员校分享了“双减”背景下科学特色课后拓展课程“微+实验室”的创建与发展工作。

       聚焦“教育共富 优质均衡”,2018年来,浦江县积极探索创新区域教育治理体系,以推动教共体建设(共建型)为抓手,结合县域实际,构建形成“顶层治理、师资配备、教科研学、教育装备、评价考核”等“五位一体化”共建共享共赢体系。在科学教育方面,充分发挥教共体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各教育集团内科学骨干教师交流、异校科学教师红蓝结对、科学特色课程共享、科学线上线下师生集体交流活动、共建科学教育资源库、共享科学教育装备等举措,切实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科学教育水平 差距,逐步形成了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

       二、搭建场馆 拓广学生科学空间

       红绿相间,四季皆景。在浦江县郑家坞镇中心小学“生态园”实践基地,硕苞蔷薇、杨梅、枇杷、杜鹃花等近30种亚热带植物竞相生长,西红柿、黄瓜、苦麻菜等当季蔬菜郁郁葱葱,虎耳草、党参、铁皮石斛等中草药材环绕左右。
       近日,该校三(3)班学生杨康和同学们一起在田垄间忙碌,准备制作黄瓜、西红柿的支架。把竹篱笆的三只角插好,中上段用纤维绳扎好,忙得出了汗,但杨康依然笑眯了眼。
       “生态园”实践基地是该校的劳动种植区,该种植区能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同时也是孩子们重要的校内科学实践基地。孩子们在这里种植蔬菜,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多肉植物等,亲身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等丰收了,品尝自己种的菜就很有成就感!”杨康说,“在植物园里不仅可以种植蔬菜瓜果,还可以观察植物生长,了解中草药材,偶遇昆虫等小动物,增长很多科学知识。还能自己动手实践,特别有意思。”
       而在浦江县龙峰小学创客中心,一场激烈的“对战”正在上演。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指挥着自己3D打印的“部队”模拟红蓝演习,迂回、攻击、防守,最终成功摧毁对方营地,玩得不亦乐乎;另一些孩子则戴着VR眼镜,沉浸在浩瀚的星空里。“在县(市)级的学校里,集成激光切割、3D打印、VR体验、木工坊、少儿编程等的创客中心可不多!”科技辅导员张晨光自豪地说,“因此,学生都很珍惜学习机会,每次来这里上课学生都很积极,学得也格外认真。”
       “浦江县龙峰小学建校之初,就确定了‘未来科创城’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及其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倾力打造了总占地面积达90亩、共有活动设施31项的科学实践基地。”龙峰小学校长潘东峰介绍,学校以自然观察、探究发现、数字赋能为特征导向,借助校级科创大讲坛、科技嘉年华、科学果蔬场,县级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科学家精神众创空间,省级项目化学习基地等平台,开发出《一粒米的故事》等精品课程,让科学实践场馆成为学生培养科学乐趣、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的精神乐园。
       在这些大处着眼的场馆建设之外,有的学校还有小处着眼的细节。比如,浦江县黄宅初中相继开设了基于户外教学的“科学之旅”课程群,其中包含了岩石、气象、走廊实验、植物、月相等方面的小课程,建设了配套的户外教学功能区,如岩石公园、气象小站、走廊实验台、植物资源、月相公园等,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了学生学娱相融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无论在校园哪一个角落,都能让学生沉浸在科学的气息里。”黄宅初中青年科学教师何天翔说。

       三、多彩社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开启运行’被点击,录入相应指纹并注册‘盛舒洋’的指纹信息。当按键‘启动’被按下,启动指纹认证,如果相符,则合成声音‘已开锁’;如果不相符,则闭合警报器线路使警报器开始工作。”在“编程小达人”社团课上,浦江县南苑小学五(7)班学生盛舒洋“脑洞大开”,通过简单编程,设计了一款电动车智能防盗系统。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共同探索数字化各项技术背后的奥秘。”该校科学教研组长甄佳媚介绍,“不少学生在动手编写程序与搭建智能机器人的过程中,完成了很多既具创意又很实用的作品,提升了数字化素养。”
        科学教育已逐渐成为“学在浦江”的一张“金名片”,丰富多彩的科学社团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浦江县实验小学“STSM社团”,项目化活动是为家乡具体村社或河段/创新设计小桥工程;在郑家坞中小“博物笔记”社团,探究校园内的植物、制作标本、绘制自然笔记;在月泉中学“化‘生’众色”社团,尝试自制物质酸碱指示剂,探究瑰丽万千的变色实验;在治平中小“微小的世界”社团,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在前陈中小“身边的野菜野果”社团,观察校园周边的野菜野果,了解具有浦江地方特色的植物科学和文化……
       除了校内科学社团,各校还致力于打造“科学+”的高质量课后服务活动。浦江县南苑小学为此开辟占地2380余平方米的“科学+劳动实践基地”,集劳动实践、农作物种植、科普教育、休闲观光、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活动于一体,设有四季花园、丰收果园、小木工房、蚕宝宝工作坊、桑树种植园、学生实践基地等项目。围绕播种、打理、观察、收获、义卖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四、全域育人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同学们,雨量器、风向标、百叶箱你们在教材上学到过,那你们知道这几台仪器叫什么,有什么用途吗?”日前,浦江县气象局台长吴松涛等工作人员已多次接待各中小学的体验团,为师生介绍数字日照计、太阳辐射传感仪、地表温度传感仪等,带给来访师生一场场精彩的气象科普讲座。
       “开展科学教育,学校不宜‘闭门造车’,可以充分挖掘周边优质社会资源。”浦江县教育局普教科负责人介绍,学校与多部门、单位合作,双向丰富“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科幻巡展、科技讲座、科普研学、科创夏(冬)令营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参与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科学实践活动,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机器人表演、VR虚拟展区体验、趣味实验……这个学期,郑家坞中小四(3)班学生何炎枫最期待的,莫过于再次参加“流动少年宫”科普体验活动,上个学期浦江县科协开展的“流动少年宫进校园”活动,为他开启一场奇妙的科学探秘之旅。
       “做好科学教育,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科技场馆的内外联动。”浦江县中小学科学教研员郑章荣、许楠煊等介绍,近几年,浦江县统筹动员县科协、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台、科学家故居(纪念馆)、图书馆、展览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营地、环保设施等组成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全面打造“大科学观”共建体系,也让科学教育更加丰富多元。

       五、继往开来 推进县域科教事业

       浦江县在“双减”中探索科学教育“加法”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建成市级以上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所,为中小学配备标准化实验室18个、科技特色场馆10个。2023年度,师生获省、市、县级荣誉400余人次,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显著提高。
       “十年磨一剑,浦江科学教育的花朵已华丽绽放。”县教育局普教科负责人表示,在教育“双减”背景下,浦江县将继续积极探索给科学教育做“加法”,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工作,点亮学生心中的科学梦,培养更多敢实践、会创新、高潜质的新时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