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7169/2024-00620

  • 文件名称:

    关于对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297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布机构:

    金华市教育局

  • 成文日期:

    2024-06-18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关于对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297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4-06-18 14:48:48 来源:金华市教育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解决类别:A

    金市教办提202426

     

    关于对金华市政协次会议

    297号提案答复的函

     

    **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金华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浙师大作用以促进金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金华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号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协同推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秉持校城一家人、校城一家亲的理念,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与金华城市共生作用,构成校城共同体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科学教育区域范式。

    一、开展名师名校长定向培训,推动科学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高度重视职前科学教师培养,浙江师范大学于1999年开始科学教育硕士培养,强调科学教育专业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强调科学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将见习、实习、研习有效融入教学,强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扎根于金华市中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提升职前科学教师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教研能力。浙江师范大学在2003年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近8年来,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邱均平版)排行榜中8次被评为五星级专业,5次位列全国第一,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辐射的高质量科学教师预备队伍,为金华市未来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大力推进职后卓越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依托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新课程领航计划、高端外专工作坊等项目,提升科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对科学精神的践行,在交流研讨中和同台竞技中,促进金华市科学教师教学理解、教学创新,实现科学教育强市

    二、建设科学教育研究平台,推进理论研究与金华科学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浙江师范大学建有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聚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5G+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为金华市科普、科技教育与科学教师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其中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是浙江省第一个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23-2025年度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研究中心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立足国际视野、扎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开展科学探究、科学本质、科学论证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探索师生STEM素养提升的本土实践路径,提炼范式,为金华市中小学推行科学教育提供新视角。

    三、成立大中小科学教育共同体,协同开发金华科学教育平台。为发挥领雁先行领航作用,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携手浙江省42所中小学校(包括金华市第五中学、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等)成立浙江省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搭建了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大中小学科学教育间横向、纵向合作。浙江师范大学以五大类科技竞赛为载体,在多所中学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竞赛教学的大中小学衔接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反哺于实践教学。市教育局、市科协协同浙师大物电学院推进实施科普服务双减,开展下午三点半科普课堂探索与实践,建立科普教育“14N”特色模式,即搭建科学+”学校联盟,开展4大板块科普服务,培树N个示范亮点,全力打造课后科普服务体系,在省纲要工作会议上,卢山副省长大篇幅表扬了这项工作。

    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部门联动丰富科学教育形式。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各级政府教育优先发展责任。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在校城共同体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筹与协调,加强与浙江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等衔接联动,丰富科学教育形式。利用全国科普周、全国科普日、中国气象日、中国航天日等,协调浙江师范大学专家和学者资源,采取行业专家、技术大咖、科技大篷车等请进来等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同时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浙师大科技馆、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开展探究活动,推动学校教育课堂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培育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

    二、依托高校提升教师科教专业能力。借助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进行科学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和专业孵化,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携手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院士进师训等系列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打造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中非科学教育论坛等论坛平台,汇聚世界各地科学教育精英学者。加强大中小科学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统筹浙江师范大学院士、科技工作者家等高素质群体资源,聘任其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逐步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鼓励浙江师范大学组织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导师,每所学校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试点构建“S1+U2”结对培养模式,“S1”是指一位中小学科学教师,“U2”是三位科学教育类或学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大学教师。

    三、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贯通培养。通过建立科学教育协同机制,充分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探索校校、校地、校馆协同机制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借助浙江师范大学优质场地和师资资源,继续深入推进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和信息素养大赛,持续规范优质普通高中科技类特长生选拔录取程序,将获得科技类竞赛省级二等奖、地市级一等奖以上的奖项,列为科技特长生入门资格。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推进英才计划提质扩面,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深入高校,由专家导师团队关注指导成长过程,提供尖端实验场所及设施设备,因材施教定制培养,为学生成为基础学科人才积蓄力量。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金华市教育局           

    20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