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上课铃响,大屏幕上的“数字人老师”用清晰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们问好,图文并茂地讲解课堂任务。站在一旁的金宇欣老师从容地做着课前准备,而学生们已被这种新颖的方式瞬间吸引,安静下来。
“在讲解古诗词时,我会让数字人‘李白’亲自登场,用第一人称讲述《静夜思》的创作背景。”昨天晚上,在金东区实验二小举行的金华市智慧教育讲师团送教进校活动中,东苑小学的教师金宇欣面对120多名教师,分享着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数字人的经验。
“当诗人‘本人’带着情感诉说思乡之情时,学生们眼里的光是不一样的,那种沉浸感是任何口头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这场题为《当AI照进课堂:数字人带来的光与影》的讲座,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金老师是金华市智慧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之一,她生动地展示了数字人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数字人:课堂上的三重角色
金老师将数字人在教学中的应用归纳为三个角色:课前的“高效组织者”、课中的“金牌讲解员”和课后的“智能答疑官”。
“以前,上课铃响后,我常常要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口干舌燥地重复课堂要求,忙乱不堪。”金老师分享道,“现在,我会提前制作一个‘数字人老师’微视频,上课铃一响,数字人——‘我’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
课后时段,数字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老师创建了学科智能体,如“五年级语文诸葛亮”,学生可以随时向它提问:“诸葛亮先生,实施‘空城计’您不害怕吗?”智能体会从诸葛亮的视角,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答。
“它7x24小时在线,永不疲倦,保护了每一个孩子宝贵的求知欲,也把我从重复性的答疑中解放出来,去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跨学科应用的无限可能
在讲座中,金老师通过一系列生动案例,展示了数字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潜力。
在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中,她创建的数字人“李白”坐在明月下,用第一人称向孩子们深情诉说创作背景,实现了“情感破冰”;五年级习作《“漫画”老师》课上,学生的文字描写被转化成专属的“漫画老师”形象,并开口对学生的描写进行点评。
“学生的文字,不再是作业本上等待批改的静态符号,而是变成了一个会动、会说话的生命。”
六年级鲁迅单元学习中,数字人“鲁迅”作为穿线人物,在关键节点出现,亲自为学生们解读作品;英语课堂上,数字人成为“口语陪练”,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全程口语对话;美术鉴赏课上,穿着汉服的数字人亲自讲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
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班队课《遇见未来的自己》中的应用。“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梦想,AI生成他们未来的职业形象,并让这个‘未来的自己’,亲口对现在的自己说一段鼓励的话。”金老师认为,这是最具力量的生涯教育,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强大的成长动力。
智慧教育讲师团:精准赋能教师AI应用能力
本次活动背后的推动者——金华市智慧教育讲师团,也首次向公众详细展示了其构成与成果。
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党支部委员张冰峰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金华市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通过教师自荐及学校、县(市、区)层层推荐,我市组建了一支由5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智慧教育讲师团,打造适合一线教师的实用讲座。
“今年上半年,讲师团深入学校一线,累计开展宣讲活动60多场,覆盖教师近2000人次。”
张冰峰详细介绍了讲师团的活动轨迹:6月13日,讲师团组织了首次专业培训,为下半年持续推进高质量入校宣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暑假期间,讲师团应邀前往东阳市、浦江县、磐安县及开发区等地,深度参与当地学校教师培训。
围绕“AI赋能教育教学”主题,共开展了13场系列专题讲座,有效推动了区域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整体提升。9月初,讲师团助力开发区学科教研活动;10月继续走进仙桥小学、竹马小学等学校,开展精准化、场景化的入校宣讲服务。
“两基座三体系”推动AI与教育全面融合
据了解,金华市立足人工智能现状,提出了以“两基座三体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
“两基座”指教育数智基座和AI课程基座,“三体系”包括教学场景创新体系、师生素养发展体系和产学研协同生态体系。这一架构为金华市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我市坚持“市级统筹、县级负责、学校落实、协同推进”原则,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数字素养,建立分层递进、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
市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标准与政策,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实施、调配资源与监管,学校聚焦教学应用与创新,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格局,为市域教育发展注入人工智能动能。
AI教学应用的挑战与思考
尽管AI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金老师也坦言一线教师在AI教学应用中面临几个核心挑战。
“首先是‘技术落地’的障碍。”金老师分析,“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缺乏的并非积极性,而是系统性的学习路径与整块的学习时间。教学工作本身已非常繁重,我们很难再抽出精力去从头系统学习一门复杂的‘新技术’。”
其次是“融合场景”的缺失。很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我知道AI很好,但不知道在我的课堂上具体怎么用。”老师们需要的是能直接嵌入现有教学流程、解决实际教学痛点的清晰路径和示范性案例。
第三个挑战是“效果评估”的缺位。“当我们投入精力尝试使用AI后,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它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评估?’”金老师指出,这种效果评估的模糊性,使得AI教学应用难以进行有效的迭代优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关注‘教育伦理’的考量。”金老师强调,随着AI进入课堂,数据隐私、算法公平、人机关系等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在具体应用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隐私的保护,确保教学数据安全。
技术的尽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
面对这些挑战,金老师在讲座最后分享了她的思考:“技术在狂奔,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脚步更要稳健。”
她提出三条铁律:第一,教师是主导,AI是辅助。课堂的温度、即时的生成、师生间的情感流动,永远无法被替代;第二,内容安全是红线。给学生的内容必须严格审核;第三,保护隐私是底线。学生的个人信息绝不能随意用于数字人生成。
“同事们,数字人不是冷冰冰的代码,当我们注入教育的智慧,它就能成为有温度的教学力量。”金老师总结道,“它把我们老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去更好地观察学生、启发思维、塑造人格。”
“让我们拥抱变化,用好工具,但永远记得——技术的尽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张冰峰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全市各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精准化、场景化的培训服务,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高质量区域教育体系持续注入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