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篇首语
当李娟的草原风吹散意义的桎梏,当阿太的礁石上长出倔强的地瓜,当少女在哲学书页里追问自我——阅读终将沉淀为生活的隐喻。那些字里行间的顿悟,正是我们丈量世界的尺,也是抚平命运褶皱的手。这些心灵的感悟,是爱书人的足迹,也是时光长河里不灭的星光。
追风,追云,追光 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老师 傅安妮 在李娟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生命,一切自然的生命仿佛都在热烈地活着。这种万物有灵的叙事不是刻意为之的修辞,而是源自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她相信草叶的纹路里藏着故事,岩石的褶皱中镌刻着史诗。 李娟的笔触总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扬起的衣袂,看似轻盈的轨迹中沉淀着千年时光的重量。在这样轻盈与厚重的交织中,她将阿勒泰草原的晨露、哈萨克族转场时的炊烟、松林间跳跃的松鼠,统统化作生命本真的图腾。 书中的一句话曾深深触动了我,“自己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许才是真正没道理的”。当现代人执着于用意义编织生活的牢笼,李娟却将意义本身轻轻抖落,像抖落衣襟上的草籽。 合上书卷时,窗外的梧桐正将斑驳的树影投在水泥地上。忽然明白李娟馈赠给我们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答案,而是一把打开感知之门的密钥。当我们学会用婴儿般的瞳孔重新凝视世界,每片落叶的飘坠都是星辰运行的轨迹,每滴晨露的破碎都激荡着海洋的潮汐。这或许就是她所说的“人间值得”——在意义的荒原上,永远盛开着不求结果的格桑花。 墨色里的假如 兰溪市振心小学五(3)班 唐雨菡 笔尖落处,青春的墨色在纸页洇开一道浅痕,未染尽星辰大海,也未写透年少轻狂。揉碎的月光跌进字里行间,假如时光能漫过现实的堤岸…… 若化身《猫武士》里的松鼠飞,我愿做雷族树梢跃动的赭红闪电。她是风与火的共生体,会踩着晨露追逐流萤,也能在暴雨夜蜷伏育婴室守护幼崽,敢咬断藤蔓为族群辟生路,亦懂得在月光下缄默倾听星族低语。当松针落满脊背时,我要替她咬碎自由与责任间的犹豫——让不羁的尾尖永远朝向太阳,却在每片落叶上烙下族群的印记。 若戴上格兰芬多的红围巾,我定要成为赫敏的镜像。她的智慧不该困在书页间,是雪夜为小精灵织毛衣的毛线针,是密室破解蛇语时跳动的睫毛,是面对“泥巴种”辱骂时扬起的下巴线。当魔杖挥出火焰,左手仍紧攥《霍格沃茨:一段校史》,让勇气与理性在瞳孔燃成两簇篝火。 若踏入大观园的雕花门槛,我偏要做蘅芜苑的白海棠。宝钗的懂事不是金丝笼里的规矩——她会在滴翠亭扑彩蝶,让罗帕沾露水;也能在螃蟹宴吟“皮里春秋空黑黄”,让温柔壳里藏锋芒。当黛玉误念《西厢》,我要替她拂去袖口落花,以半阙《寄生草》化解尴尬:礼教枷锁下,仍有知己间的月光流泻。 可惜人生没有假如,但书页间拾来的勇气,早已长成血肉里的骨血。不必追悔墨色太淡,你看——我们早已在“假如”的土壤里,长出了属于自己的荆棘与玫瑰。
书如朋友 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老师 王丽 静下心问问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属于我吗?工作、孩子、家务、睡眠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少之又少。通常在这仅剩的时间里,我会让自己沉浸在阅读的心流中,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充盈、愉悦。 要说爱上阅读,还得感谢科技的发达,因为电子书的发明可以让阅读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发生。阅读犹如和朋友交往,有些书一打开就像相见恨晚的朋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有些书像师长一样能够开阔你的视野,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书海浩瀚,你可以自由肆意地在其中畅游,寻找那些能够让你心心念念的朋友和师长。 阅读不仅可以开阔我的视野,也能疗愈我的心灵。当我心情轻松愉悦时,会翻阅一些有深度的书籍,如《置身其中》《大局观》等;有时生活压力大,也会寻找一些轻松些的书籍,如《想点大事》《太白金星有点烦》;有时心情忧郁,也会看一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为何家会伤人》《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然,我也会翻阅一些教学专业类的书籍,特别喜欢李希贵校长的书。总之,书籍千千万,探寻道路宽又长。 生活中,我的朋友并不多,要是说到阅读,我的朋友似乎也不少。 成语星河里的时光旅人 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605班 黄奕涵 周末午后,阳光斜斜地爬上书页,我和妈妈在《顺着历史学成语》里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忽然鲜活起来,像星子落进时光长河,溅起智慧的涟漪。 “你看,每个成语都是历史的琥珀。”妈妈指着“揠苗助长”轻笑。当孔子“空空如也”的谦逊与孟子“揠苗”的警示在书页相遇,我忽然懂得:教育是留白的艺术,像春雨润物,既要怀揣梦想的火种,又要学会等待破土的晨光。耿弇的剑锋挑破王莽的苍穹,愚公的锄头凿开太行的云雾,司马迁的笔尖刺破竹简的沉默——原来志向是暗夜里的火炬,烧穿了历史的雾霭。 最惊艳是“草长莺飞”四个字。当丘迟的墨迹化作江南烟雨,我看见文字有了翅膀。秋分那日与妈妈凭栏,金风掠过书脊,我们异口同叹“秋高气爽”,竟与千年前的墨香撞个满怀。合上书页时,夕阳给汉字镀上金边,我忽然触摸到文明的脉搏——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每个字都在讲述着:何为坚持,何为风骨,何为生生不息的华夏魂。 此刻我握紧铅笔,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要成为用文字点灯的人,让成语的星河永远流淌。
褶皱里的微光 永康市芝英小学老师 王杰俏 周末,我陷在沙发里读杨本芬的《秋园》,落地台灯把书页烘出了毛边。杯沿的茶垢积了半圈,就像书中人纳鞋底时针尖挑出的年轮。 作者写在病历纸背面的字,让我想起厨房冰箱上贴满的便签——记着水电费缴费日期和药片服用时间。忽听得楼上传来锅铲碰撞的脆响,恍惚看见秋园低头绞着缠脚布上的血渍,那些被揉皱的苦难,原是浸在柴米油盐里慢慢晾干的。 读到“人活得像枚咸菜”时,楼道里准时响起电梯升降的嗡鸣。晾在阳台的帆布围裙被风掀起,褶皱里沾着陈年油烟味,与书中灶台上的锈迹气息悄然重叠。暮色漫过窗台时,发现书页间夹着的药费单,边角已卷成秋园家腌菜的枯叶模样。 夜色染透玻璃时,月光正为晾衣架上的白衬衫勾银边。原来每个独行者的掌纹里都藏着史诗,只是我们习惯用“过日子”这样朴素的词,轻轻盖住那些发亮的褶皱。 命运这海,得弯下腰来慢慢蹚 永康市解放小学老师 施双双 合上书的时候内心感慨万千,窗外的风带过来一股咸滋滋的潮气,恍惚间就像站在了书里写的那片滩涂上。阿太这人呐,就跟那块在海里泡了一辈子的老礁石似的,浑身都是命运啃出来的坑坑洼洼,可偏要在石缝里钻出几簇绿芽,叶子被海风吹得歪七扭八,却硬生生活出了股子不管不顾的劲儿。 你看书里写她抱着没留住的孩子坐在沙滩上,把脐带埋进沙子里,说“带不走的就留给土地吧”。这话听着平平淡淡,却像块沉在海底的石头,砸得人心窝子发闷。还有她在礁石上种地瓜,别人都说海水浇地活不了,她偏不听,天天拎着木桶往石头缝里倒海水,结果真长出了小苗——叶子黄巴巴的,可根扎得比谁都牢。命运给她的全是难嚼的苦头,她偏要掰开来,尝出点甜丝丝的滋味。 说白了,书里写的哪是阿太一个人的苦啊,分明是每个人跟命运打交道的样子。命运就像大海,浪头一来能把人直接拍进泥里,可你看阿太怎么对付它:不跟浪较劲,却知道在退潮的时候捡贝壳,在礁石上凿出能扎根的小缝。她不说什么大道理,就低头干活——海水泡过的日子,暗地里早藏着珍珠的光泽呢,得弯下腰来慢慢找。 合上书往窗外看,夜色里的灯一闪一闪的,忽然觉得每个在世上奔忙的人,都是光脚赶海的人。别总想着躲开浪头,你看阿太的脚印早就留在沙滩上了:日子难归难,可只要像她那样,把苦水咽下去,把腰弯下来,自然会等来新的潮水,把脚印冲得又亮又平。 书页间的哲学冒险 金华市第十五中学八(1)班 叶晨 世界读书日前夕,我在图书馆角落发现了本泛黄的书。封面少女托腮凝望星空,书名《苏菲的世界》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翻开扉页的瞬间,油墨香忽然变得清冽。挪威的森林在字里行间生长,十四岁少女苏菲的疑问化作蝴蝶,扑簌簌落在我的课桌上:“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哲学导师艾伯特从书页间探出头来,镜片后闪烁着狡黠的光。 我们穿越雅典学园的长廊,在巴洛克宫殿的镜厅里寻找真相。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在指尖跳跃,苏格拉底的追问化作细雨浸润思维。当“你是谁”的谜题终于解开时,书页突然泛起涟漪——原来每个读者都是乔斯坦·贾德笔下的神秘角色,在层层嵌套的故事里寻找自我。 合上书时,窗外的樱花正簌簌飘落。那些困扰苏菲的问题,此刻正在我胸腔里砰砰跳动。或许每个捧起这本书的人,都会在某个春夜听见哲学精灵的叩门声:当世界在你眼前缓缓展开,你准备好迎接这场思想的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