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样本” 闪耀教育治理论坛

日期:2025-09-30 16:26:24 来源:​浦江大溪中心小学 作者:​李素君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9月26日至27日,第七届中国区域教育治理30人论坛暨相关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开幕。这场聚焦“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学术盛会,吸引了全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齐聚一堂,共探教育治理创新路径。浦江县现代名校治理研究班20余名学员参会,其中,8位书记、校(园)长在“校长教师论坛”上分享办学实践成果,为全国同行送上“教育干货”。

“让教师从‘要我成长’变成‘我要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浦江县实验小学书记傅江英以“契约文化下的教师培养”为主题,分享了学校的实践妙招。她提出以“集群式”研修为核心,搭建“规划有约、行为有约、品质有约”的“三有约”培养路径——通过分层制定教师成长规划,用积分激励机制规范教学行为、提升专业品质,让教师在互助共进中突破成长瓶颈,最终实现从个人能力提升到团队整体跨越,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根基。

有着40余年“童话育人”传统的学校,如何让经典办学特色焕发新活力?浦江县浦阳一小给出了答案:打造“童话书式物理场、马良课程践行场、‘五好小马良’赋能场”的“三场联动”模式。学校将童话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都成为“童话教材”;开发“马良系列课程”,让学生在绘画、写作、实践中践行童话精神;通过“五好小马良”评选(好品德、好本领、好习惯、好身心、好劳动),为学生搭建成长展示平台,真正让童话资源从“静态文化”变为“动态滋养”,让师生在童话氛围中涵养品格、提升素养。

面对乡村学校资源有限、发展受限的难题,浦江县檀溪中小探索出“研学+办学”双驱模式,为乡村教育找到新出路。学校提出以“校治理委员会”为核心,统筹协调学校办学与研学实践两大板块:一方面,依托乡村自然生态、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系列研学课程,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另一方面,通过研学活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同时带动教师在研学课程开发中提升课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形成“办学提质”与“研学赋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乡村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三力并举”关心教师,让乡村教师“有追求、有获得”“留住乡村教师,既要给平台,也要减压力、添活力。”浦江县郑宅中小始终将“关心教师”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名师结对”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快速提升其教学能力;推行“弹性制度”,根据教师家庭情况、教学任务灵活调整工作安排,为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心理疏导课程,丰富教师课余生活,增添团队活力。一系列举措让乡村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度,真正实现“有追求、有获得、有归属感”。

此外,以下学校(幼儿园)也在现场分享了办学实践成果:浦江县治平中小聚焦乡村孩子的课程需求,深挖乡村特色打造“智趣”校本课程;月泉中学针对“民转公”后的治理难题,通过“技术+制度”协同、唤醒师生主体意识、推动家校深度联动三大路径,提升学校治理效率,实现办学平稳过渡与质量提升;浦江四中专注青年教师培养,创新“合作共生式教研”模式,组织跨学科教师组队开展教学研究,建立“教学能力+ 师德师风”双维评价体系;浦江县机关幼儿园将浦江剪纸、麦秆画等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打造“小浦印美”美育模式。

从学前教育到初中教育,从城区学校到乡村校园,浦江8位教育人的分享覆盖全学段、全场景,不仅亮出了浦江教育在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学校治理等领域的“成绩单”,更凝练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治理“浦江样本”。这份来自基层的教育智慧,为全国破解教育共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基层实践力量。